鹿产业知识--鹿茸及其鉴别标准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1-03-14 10:23
 
花鹿茸:又名黄毛茸、花茸。为梅花鹿的幼角。
 
锯茸:全体呈圆拄形,多具1~2分枝。具1分枝者,习称“二杠”,其主枝习称“大挺”,挺高14~20厘米,锯口直径约3 厘米,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,分枝长10~15厘米,直径较主枝略细。外皮红棕色或棕色,多光润,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,上端较密,下部较稀,分岔间具一条灰色筋脉,皮茸紧贴。体轻,锯口洁白,有细蜂窝,外围无骨质。气微腥,味微威。具2分枝者,习称“三岔”,大挺长24~30厘米,直径较细,多不圆,略呈弯弓形,微向后偏,先端略尖,下部多有纵棱线(称“起筋”)及突起的疙瘩(称“骨豆”或“钉”),皮红黄色,毛稀而较粗。二茬茸和头茬茸相似,但挺长而不圆,或下粗上细,下部有纵棱筋,毛较粗糙,体较重,无腥气,
 
砍茸:即带有脑骨的茸,亦分二杠、三岔等规格,与锯茸同。脑骨前端平齐,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,习称“虎牙”。脑骨洁白无残肉,外附脑皮,皮上密生茸毛。花鹿茸均以粗大、挺圆、顶端丰满、质嫩。毛细、皮色红棕、油润光亮者为佳。挺细瘦、下部起筋、毛粗糙、体重者质次。主产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、河北、北京等地;其他地区亦有少量生产。
 
马鹿茸:又名青毛茸。为马鹿的幼角。形状比花鹿茸粗大,分枝亦较多,侧枝一个者习称 “单门”,二个称“莲花”,三个称“三岔”,四个称“四岔”,或更多。其中以莲花、三岔、四岔为主。东北产的单门,大挺长28~27厘米,直径3厘米许。皮灰黑色,毛青灰色或灰黄色,细而光亮,质嫩,断面外皮较厚,灰黑色,中央米黄色,有较细的蜂窝眼,微有腥气,味微咸,莲花大挺长16~33厘米,下部有棱线,而质不老,断面蜂眼稍大,三岔质较老,皮色深,四岔毛粗而稀,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,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,习称“捻头”。砍茸脑骨较薄,色灰白,毛灰褐色,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。西北产的多为砍茸,长30~100 厘米。挺多不圆,预端圆扁不一,表面有梭,多抽皱干瘪,分岔较长且弯曲。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,锯面色较深,上端紫红色,中段以下灰红色,下部灰白色,常见骨质。有腥臭气,味咸。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、体轻。下部无棱线。断而蜂窝状、组织致密、米黄色者为佳。茸体干瘪、毛粗不全、体较重、下部起筋、断面灰红色看质次。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,显灰臼色,或下部隆起疙瘩状,内部灰白色,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人药。主产黑龙江、吉林、内蒙古、新疆、青海、甘肃等地。产东北的称“东马茸”,又名“关马茸”,品质较优。产西北的称“西马茸”,品质较次。
 
鹿茸除上述品种外,尚有同属动物水鹿、白唇鹿、白鹿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。商品在四川称春茸(水鹿茸)、岩茸(白唇鹿茸)、草茸(白鹿茸),但均属野生,产量很少。据《中华药海》记载:
 
初生茸:呈圆柱形或圆锥形,略弯曲,无分岔,长约15-30厘米,直径约2-3 厘米,皮红棕色或棕色,密生黄棕色或浅灰色细毛,茸基底部锯口略圆形,黄白色或带血污色,外围显骨质铧。中部呈海绵样孔隙,基部外壁略有骨钉,气微腥,味微咸。
 
二杠茸:大挺圆柱形,直立长15-18厘米,直径3-4厘米,顶端钝圆饱薄,向内方稍弯曲,习称弯头或稍有皱缩,眉叉亦呈圆柱形,斜向前伸,长9-15厘米,直径2.5-3.5厘米,全形略如拇指与食指,作八字样分开,皮红棕色或黄棕色,密生黄棕色或淡灰色细毛茸,锯口卵圆形,黄白色或淡黄色,外围有较薄的骨质,中部密布海绵状细孔,体轻如朽木,气味同上。
 
三岔茸:大挺略呈方形弯曲,长20-30厘米,已分生第二枝,大挺及侧枝先端略尖而无弯头,下部分壁有纵棱线及微突丐的疙瘩,习称起筋骨钉,皮红棕色,毛茸较稀而稍粗,外用骨质较厚,其余与二杠相同。再生茸:形与二杠相似,唯大挺不圆或下粗上细,无弯头,皮灰棕色,毛茸较稀而粗或生有较长的针毛,锯口外用骨质厚,外壁已有纵棱线,质坚重,其余与二杠略同。
 
砍茸:即带头盖骨的二杠或三岔,茸形及气味与二杠或三岔相同。显微鉴定:粉末:淡黄色。表皮角质层表面呈颗粒状,茸毛脱落后的毛窝呈圆洞状。毛茸中部直径13-50μm,表面由扁平细胞(鳞片)呈覆瓦状排列的毛小皮包围,细胞的游离缘指向毛尖,皮质有棕色色素,髓质断续或无。毛根常与毛囊相连,基部膨大作撕裂状。骨碎片表面有纵纹及点状孔隙,骨陷窝呈类圆形或类梭形,边缘骨小管呈放射状沟纹。横断面可见大的圆形孔洞,边缘凹凸不平。未骨化骨组织表面多具不规则的块状突起物。角化梭形细胞多散在。
 
鹿茸片:通常呈贺形或椭圆形,直径为1~4厘米,片极薄。外皮为红棕色。锯口面为黄白至棕黄色,外围有一明显环状骨质或无、色较深,里面具蜂窝状细孔,中间渐宽或呈空洞状,有的呈棕褐色。体轻,质硬而脆。气微腥、味咸。一般来说,鹿茸片以体轻,断面蜂窝状,组织致密者为上乘品。古人对鹿茸片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经验。如在《增订伪药条辨》一书中所载:“茸之顶尖,最首层之白如蜡,油润如脂,名之曰蜡片;次层白中兼黄,纯系血液贯注其中,故名之曰血片;最次层片有蜂窝,色紫黑透孔,名曰风片,俗云木通片,如木通之空通也。最次则骨毗连,同角相仿,名曰骨片,效力最薄矣。”由此可见其鉴别之精说,辨析之明了。在现代药材商品市场上,常把鹿茸的切片,近顶处切下的,叫做“血片”。血片厚约1毫米,呈蜜脂色,微红润,片面光滑。把在鹿茸下段切下的称做“粉片”。粉片厚约1.5毫米,呈灰白色,起粉,片面光,有细孔,周皮紫黑色,有腥气。“沙片”则临近骨端,片面粗糙,有蜂窝状细孔。血片功效甚佳,价格昂贵,粉片次之,价格也较便宜,沙片又次之。“骨片”最近骨端,质量比沙片为差。
 
近代药物学家通过药物化学分析发现,鹿茸的顶部浸出液的生物活性最高,鹿茸的浅表组织细胞也是愈近顶部愈呈幼稚像,及至髓部顶端充满大而长的纺锤形细胞。鹿茸的基底部生物活性最低,而中间部的化学成分及含量,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鹿茸的平均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