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的历史与文化
栏目: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:2020-08-13 09:41

 

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,是根据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。
 
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,使用也最普遍,自古相沿把药学称为“本草”,古代众多典藉和文献资料均以本草命名,如明代李时珍编撰的《本草纲目》。
 
中药涵义广泛,主要分为中药材(中草药和中药饮片)和中药制剂,包含传统临床制剂(丸、散、膏、丹、汤等)、中成药、供配伍用中药颗粒等。
 
中药传统称为本草、生药等;日治时代称汉药,至今日韩等地区仍称中药为汉药或汉方药。
 
中药文化
 
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,其底蕴十分丰富。然而,无论是中国人,还是外国人,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,故而导致某些误识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,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,力度很不够,长此以往,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、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。
 
 
神农尝百草
 
神农尝百草,是一种勇于探索的行为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起步于先秦、成书于东汉、融汇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劳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,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,而冠以“神农”之名,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,也是对神农氏—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。
 
毒药非毒
 
据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载:神农……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二毒;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说:“其病生于内,其治宜毒药。”在古人看来,是药三分毒,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;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。《医学问答》对此有解释:“夫药本毒药,故神农辨百草谓之‘尝毒'。药之治病,无非以毒拔毒,以毒解毒。”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:“药,谓 草、木、虫、鱼、禽、兽之类,以能治病,皆谓之毒”,“大凡可避邪安正者,均可称之为毒药。”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,是说他一日之中,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。药之特性,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,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。对中药,一言以敝之,就是用毒药治病。
由此不难看出,“毒药”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。正是这毒药,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、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